网站首页 >> 质量动态

自身过硬才是根本

文章来源: | 发表时间:2017/2/4 | 点击率:

    对于“进口产品一定好吗”这个问题,搁前些年,中国消费者大多都会给予肯定性回答。但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摇头。导致这种结果,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进口产品质量确乎不如之前好了,二是本土产品质量实现了提升。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部分进口产品在退步(即使没有退步而维持原状,或者进步很小),本土产品在进步,两者差距不断缩小,消费者的评价和选择自然会因此逐渐发生变化。

    说进口产品有问题,当然要用事实说话。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国家权威部门进行的产品质量抽检。以最近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法检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结果为例。本次共在江苏省抽查了进出口商品529批次,其中进口商品不合格检出率为50%。问题比较严重的拉杆箱,不合格率达到了近七成,而所检运动头盔16批次全部有问题,不合格检出率为100%。这次抽检情况并非极端的个例。翻看近两年国检及各地监管部门的抽检情况,就可以知道,进口产品存在问题涉及几乎所有产品种类和行业领域,整体情况不尽如人意。

    当然,别人犯错不能证明自己无错,更不能成为自己犯错的理由。进口产品不好,并不等于本土产品就一定好,但在搞清这个逻辑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近些年本土产品取得了很大进步,向“好”发展有目共睹。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从近5年的抽查情况看,产品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9.8%、88.9%、92.3%、91.1%和91.6%,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这种“上升态势”足以说明问题。

    而这样的事实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市场大逻辑。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企业向国内市场投资设厂的规模日巨,许多原来的“原装进口”洋品牌产品变得随处可见而无需进口,消费者可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曾经羡慕不已的洋货,尤其重要的是,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市场拼争,不断成长壮大,在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售后服务、品牌信誉等方面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使得许多进口产品的市场空间日渐逼仄。也就是说,在市场和消费者都变得日益成熟和理性的情况下,进口产品在我国市场曾被人们赋予的那道光环,如今已日渐褪色,不再耀眼。

    而且,许多进口产品在当下还遇到一个表述上的问题。要知道,跨国企业的产品多是出自组装于它们设在其他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工厂里。进口到我国市场的产品,“Made in”后面跟的很可能是“Vietnam”(越南)或“Pilipinas”(菲律宾)。虽说是“进口”没错,但此“进口”非彼“进口”(即源自品牌所属国的“原装进口”)。另外,我国的一些自主品牌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设厂,其产品有时也返销国内,这时的“进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认清了目前的现实和市场逻辑,再看文首“进口产品一定好吗”这个问题,回答就会更为理性,而给出答案也就不是点头摇头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关于进口产品,有着多个观察角度。我们既要看到一些进口产品存在问题,更要看到我国还有不少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这个无奈现实。调查显示,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许多行业领域,我国装备制造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仅为52.4%,进口依赖严重。对于这类进口产品,我们得认人家的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同样也得认我们自己本土产品的不够好。

    国内消费者到海外抢购马桶盖等产品,其实就是他们对本土产品“不够好”的一种行动表达。与“强扭的瓜不甜”一个道理,在本土产品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呼吁国人热爱国货、购买本土产品,总让人觉得有些强人所难的意思。“国外的月亮就是圆”,问题不在月亮,而在看月亮的人及其看月亮时的心情。一些人更愿意接受外国产品,即使这些产品贵很多,他们也心甘情愿地掏钱,支撑这种非理性选择的,是他们对国内产品及市场环境的整体不信任。

    所以,要想让国人爱上本土产品,就必须给他们一个坚实理由,要让本土产品本身过硬才行。怎么办?本土产品产业要进行升级,能够生产出满足民众需求的好产品。现在中国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这并非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政府行为,而是一种符合历史和市场规律的必然和长远选择。

(中国质量报)

  • 相关机构